2020年上海市“都市文化”系列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我校举办

发布者:李佳柠发布时间:2020-11-02浏览次数:561

 1030日,由上海市学位办主办我校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和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共同承办的2020年上海市第十四届“都市文化”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校会议中心举行,此次论坛以“都市文化·城市生态文明”为主题。

朱自强校长与参会师生亲切合影,对前来参与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指出我校始终坚持提升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质量,希望同学们把握此次论坛契机,切磋思想,拓宽视野,加强实践,预祝论坛顺利召开。

开幕式上,上海市学位办主任束金龙致辞。他首先介绍了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历史,对我校多年来坚持举办该论坛的肯定。随后结合当下疫情特殊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召开以及“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三个研究生培养的新背景,运用大量国内外数据对比了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与培养质量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指出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更需要关注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做到对人才的全面培养。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依托各举办高校的学科优势,促进不同专业领域的碰撞融合,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次论坛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各高校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提供了一次宝贵的交流机会,希望同学们多学习多交流,拓宽学术思路,激发创新激情。

陈恒代表学校向参与本次论坛的专家与师生表示欢迎,对上海市教委多年来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随着当前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当前学校还需关注各学科科研方面的创新,接受大学教育是为了应用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举办是为了将知识服务于真实社会与未来。他希望,各参会研究生可以把握好本届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优秀平台,碰撞学术思想,期望同学们不仅注重书本知识,更关注眼下城市、胸怀世界、放眼祖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不断提高学术创新水平

高峻作论坛筹备工作报告。此次论坛以“都市文化·城市生态文明”为主题,结合上海市都市文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概念,引领都市文化与环境与地理学科的学术融合和思维碰撞。此次论坛经过论文征集、组织评审和论坛筹备等一系列工作,期间得到上海市学位办和我校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最终评审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希望研究生同学们珍惜这个机会,利用这一学术交流平台相互学习,在科研道路上更进一步。

开幕式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敏教授、我校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王承云教授与比利时根特大学地理系Ben Derudder教授 ,分别为研究生同学们带来了《地理大数据与城市公共安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与城市群竞争力分析》和《THE GLOBAL CONNECTIVITY OF SHANGHAI: 2000-2020》三场精彩的主题报告。报告人与研究生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  

下午的“时空大数据与智慧城市”、“长三角一体化与科技创新”、“黄浦江与水生态文明”三个分论坛座无虚席,研究生同学们踊跃发言,分别就大数据下城市公共交通、空间分配、长三角地区技术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阐述观点,与会专家给予了建议和指导。

闭幕式上,王承云代表论坛征文评审小组,对本届论坛的征文情况进行总结。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11所高校的在校研究生投稿论文153篇。论文内容广泛,选题新颖,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反映了研究生学子较为开阔的学术思路和较为敏锐的学术眼光。最终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5篇,三等奖28篇。

校研工部副部长张益做论坛总结,对参与论坛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同学们表示感谢,向为本次论坛付出辛勤努力的老师以及研究生志愿者表示诚挚的谢意以“都市文化”为主题的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已经成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不断拓宽学术思路,激发创新意识

参加此次论坛的还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兄弟高校研究生院(部)的领导与老师,以及我校教师代表和研究生代表。疫情期间,论坛特别为无法到场的专家学者与研究生同学们增设线上直播平台,线上与线下共同参会的师生交流思想,畅谈学术观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悉,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是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国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而实施的项目之一。本次论坛围绕“都市文化·城市生态文明”展开,旨在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智慧和力量。论坛的举办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研究生院/研工部、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